日前,国新办就参与疫情防控,服务复工复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,会上透露,截至3月8日,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建项目共19.25万个,已开复工11.19万个,开复工率达58.15%。
对于囊括海量就业与资源的建筑业来说,复工率逼近6成是一件大好事,但剩余的4成同样不可忽视,而单纯的复工率数据,也难以描绘出建设一线的真实状况。对于各地建企来说,开工复工,还存在哪些阻碍、还有哪些隐忧?
复工易,产能恢复难
“基本复工难度不大,但是产能方面恢复较慢。”
在采访中,某位建筑央企员工道出了一些工地的现状。
当前,全国在建项目复工率达58.15%,情势很好,但在近6成的复工率之下,是许多工地产能恢复不足的现实,人员、物资紧缺,持续困扰着各大建企。
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,3月12日,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实时数据显示,系统内在场工人数约为256万人,登记在册工人数则达到616万人,近6成工人尚未返工。
无独有偶,节后复工以来,不少建企纷纷采用包车接送,提高薪酬等方式“抢人”,也凸显了工地用工之紧迫。
而对于花心思接回工人的项目来说,部分地区外地回来的工人还要按规定隔离两周,并不能立刻投入施工中。本来就是每年的“用工荒”时节,如今又叠加了疫情,使得企业用工更加紧缺。
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面对“用工荒”应加快转变传统建造方式,继续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,节约劳动力用工量;可引导施工单位培养以特种作业工种、高技能建筑工人为主的自有建筑工人队伍。不过,远水不解近渴,当前的“用工荒”问题,亟待全国统一的政策予以缓解。
运力不足,建材进不来
建材不足是当前不少工地都遇见的问题,对此,人们很容易想到上游供应企业尚未复工,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运输能力尚未恢复,建材运不进来。
在被问及复产复工遇到哪些困难时,就有从业者表示:由于疫情影响,买的施工材料没法运送,道路运输还是有种种限制。
这也并非是个例,前不久,中钢协致函求助交通运输部,在这封函件中,中钢协表示,受疫情等相关因素影响,钢铁企业运输受限,部分企业生产用原辅料库存告急,甚至面临着断供风险。虽然物流企业正逐渐恢复,然而与实际需求相比,物流的复苏仍显不足。
据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分析显示,全国货运车辆节后开工形势不佳,3月2日,全国重载货车日开工183万辆,日开工率为29.7%,为去年农历同期的68.7%。
运力不足,影响的不只有施工现场的材料供应,也阻碍了建材企业原材料的供应。若要将产业链中各企业比作人体的器官,那么物流就是连同各个器官的血管,血管不通畅,整个产业也自然难以恢复。
“(建材)都是之前攒下来的,都不够,缩着搞。”另一家工地上,有管理人员如此描述现状。
此外,由于一季度并非建筑业施工旺季,不少企业表示,如果尽快实现有序复工复产,后三个季度赶工有望弥补一季度施工缺口。
建企的担忧:工期与成本
工地复工率,固然是一个重要指标,但对于建企而言,产能恢复情况才更值得关注,因为这个指标直接关系到了项目的工期与成本是否可控。
实际上,疫情为建企带来的问题,远非防疫成本或不可抗力延期这么简单,这两者都有政策或法律依据可以解决,但还有一些问题,却实实在在地需要靠建企自己“硬扛”。
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,国家或各地都有出台政策
一方面是工期问题;疫情属于不可抗力,这自然是不争的事实,对于许多普通项目而言,与业主协商,适当延长工期并非难事。但有些被访者表示,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,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,并不好调整工期,并且需要保质保量完成,这就成为了部分建企肩膀上的重担。
另一方面,疫情带来的一些衍生成本虽然难以具体核算,对于建企而言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负担:为了弥补物资与人力不足付出的额外成本,工地器械按天计算的租赁费用等等……整个产业链一天不能完全恢复,这些成本就会加重一分。
对于这些问题,笔者认为要尤其关注工期、成本与质量间的关系。即使是不能轻易调整工期的项目,为了保证质量安全,业主也应当作适当宽限,毕竟,前车之鉴犹在。
建企顺利复工方案
请详询孙女士18662299917
来源:建筑时报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工程参谋 » 近六成复工率的背后:建企还有哪些隐忧?